“中国这十年·教育这十年”西财篇章之八: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2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把脉定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西财的答卷正在写就。“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关键要有一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学校党委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统一领导、统一谋划、一体推进,紧紧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这条主线,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入选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教育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言语谆谆。

这十年,我们持续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构建“学校党委—院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成立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每年召开党代会谋划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常委会专题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事项,建立党委常委联系人才工作台账开展经常性指导,着眼党中央对新时代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要求,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引领促进职业发展涵养西财情怀的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院级党组织严格执行“两个议事规则”,持续加强政治把关和前置审议,用好“一票否决”;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带头引领作用,着力组织宣传凝聚服务教师,引导广大教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

这十年,我们坚持把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不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制定印发《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发布年度、季度教师理论学习计划,不断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内容体系、活动体系和制度体系。实施“创新理论铸魂工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计划”,教育引导教师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系列主题活动,分批组织教师赴延安、井冈山、遵义、泸定、“中国两弹城”等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覆盖2000余人次。持续完善观摩学习、基层体验、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打造教师“知行天下”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共组建64支教师实践队赴全国各地农村乡镇、党政机关、企业行业等进行国情调研,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真学真信中厚植家国情怀,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这十年,我们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筑牢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

我们注重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持续巩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全覆盖”成效,重点加强在高知识群体和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不断丰富“三会一课”内容形式,持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不断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3个、省级“优秀支部工作法”1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创建的“巴掌教学”入选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战场,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在党的建设和改革攻坚的最前沿,全校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二、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引导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人、为事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不同场合多次寄语广大教师,“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这十年,我们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以实施师德师风提升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我们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和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定印发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办法》《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师德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办法19项,不断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全链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严把教师“师德关”“政治关”,将师德师风“一票否决”贯穿人才招聘(引进)、年度(聘期)考核、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等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推动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常态化推进师德培养涵养,制定学校《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实施方案》《师德专题教育方案》,实施师德师风提升工程,启动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将每年9月定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师德规范纳入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重要内容,与全校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开展“师德大讲堂”、职业道德大讨论、负面案例警示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

这十年,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问道,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我们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为重点,深入推进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引导教师在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建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实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计划”“数字素养提升计划”等为载体,累计开展教育教学、学业指导类讲座、研讨会、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近5000场,参培教师达11万人次,进一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强化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双向反哺”育人模式成效显著,26位教师获首批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0余个课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专业。1名教师被评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

这十年,我们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引导教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服务“国之大者”中勇担时代使命。

我们引领广大教师始终牢记“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聚焦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出了一批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批教师聚焦“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脱贫攻坚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建设长期跟踪研究,244项资政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5份获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在脱贫攻坚一线,反贫困政策实验室教师团队深钻“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和“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两项政策实验研究,两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出的一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奖励。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学校组织专家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迅速向各级党委、政府报送决策咨询报告40余份,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持续为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贡献“西财方案”。

三、坚持统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因才施策、一体推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这十年,我们围绕“强化思政引领、促进职业发展、涵养西财情怀”,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更好适应新征程发展需要。

我们聚焦政治引领、职业发展和西财情怀,着力构建和完善符合各类人员职业特点、发展需求、成长规律的教师发展体系,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向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转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财经教育、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贡献西财力量。从2012年到2022年,学校专任教师人数从915人增长到1312人、辅导员人数从97人增长到128人、管理人员人数从371人增长到511人,总增长率为41%。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超过66%,平均年龄保持在44岁左右,队伍活力持续迸发。今后学校将持续加大引才力度,计划每年新增“新财经”专任教师100名以上,到2025年,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预计超过90%。

我们建设教师发展平台,贯通规划、培养、评估、改进全过程的教师规划发展工作长效机制基本建成,构建起符合各类人员职业特点、发展需求、成长规律的发展体系。实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专项行动,开展宣讲教育、需求调研、生涯测评、谈心谈话、答辩论证等职业发展指导工作。不断完善以“岗前培训、日常培训、校外培训、调研实践、论坛沙龙”为主要形式的培训体系,书记校长为新入职教师上好“职业生涯第一课”。实施“百年西财环境文化提升工程”,教师西财情怀涵养不断升华,广大教师爱国奋斗精神、知史爱校、荣校兴校意识显著提升。

久久为功,结出硕果累累,一批又一批教师以信仰为桨、以奋斗为帆、以西财为家,在西财这片沃土上建功立业、成就梦想。十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表彰210余人次,其中,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人。

这十年,我们着力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我们坚持把“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作为基本要求,按照“引进一批、聘用一批、转岗一批、后备一批”原则,先后引进优秀博士毕业生26人,确保队伍数量充足、工作有序开展。坚持把“选优育优”作为根本目标,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要”重要要求,依托学校重大人才工程“光华英才工程”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人。完善规章制度体系,聚焦思政课教师聘任管理、队伍建设、青年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等制定实施相关制度10余项,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和科研考核改革,切实做到“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将主流媒体理论文章和优秀网络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认定范围。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为思政课教师设立每人每月2000元专项津贴。深入实施“跟教计划”和“能力提升”工程,精心开展思政课教学竞赛,荣获得国家级、省级思政教学类表彰80余项。

济济多士,人才蔚起。目前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汇聚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天府名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入选者等一批名师。

这十年,我们着力锻造高素质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

我们聚焦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完成辅导员职级制改革,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双重管理”的“三双”要求;实行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三单”原则;建立“5+4”辅导员培训体系和实践平台;成立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委员会,为辅导员设立每人每月2500元专项津贴;组织开展“十佳”辅导员评选活动和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推动辅导员队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业”认同上升为思政教师的“事业”认同。学校专职辅导员先后荣获“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四川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我们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突出管理岗位工作实绩,完成职员职级制改革,打通管理人员职称评审通道,进一步拓宽发展晋升渠道。学校管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较十年前翻了一番,人员能力水平实现质的提升。我们建立管理及教辅岗校内流动工作机制,实现管理教辅岗位人员的校内良性流动,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坚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进教师队伍改革,持续激发教师干事创业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

这十年,我们着力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凝心聚力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走深走实。

时间轴上的大事,记录了我们昂首阔步深化改革,开创人才人事工作新格局的坚定步伐。

从2000年进入教育部后大力实施“151人才工程”到2006年以超常举措面向全球招揽人才、实施年薪制与聘用制改革,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012年,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更大力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以“光华英才工程”为重点、以“专项人才工程”为辅助的新一轮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加强与国家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

2015年,召开人才人事工作会议。实施教职工收入分配改革,形成兼具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体系。

“双一流”建设以来,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这条主线,以实施“光华英才工程”为重点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2018年,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人才强校战略升级版,构建一流财经人才高地”。

2019年,召开人才人事工作会议。系统谋划理念升级、制度升级和措施升级,整体推进新一轮人才人事制度改革,聚焦“新财经”“双一流”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

2021年,开展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体推进岗位聘任、绩效工资改革、绩效考核改革,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实现跃升。

2022年,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优化核心动力机制,持续为教师发展提供动能。

这十年,我们围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勇闯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深水区”,教师队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我们创新构建以师德评价为基础、以综合评价为核心、以分类评价为导向的人才综合分类评价体系,制定、修订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人才管理体制、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构建人才分类分级培养和发展机制等制度10多项,深入破除人才评价“四唯”,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面下放教师绩效考核权限,实行学院与研究院、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院、学科特点设计考核方案推进目标绩效考核改革,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察与考评相衔接。坚持把达成不同主体的“价值共识”作为评价的重要导向,将“见事”与“见人”统一于评价全过程,建立起“六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学院评价为主导、职能部门协同“印证”的成果评价体系,校内评价与校外专家双向评价的人才评价体系等。

我们坚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分类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突出代表性成果评价,对聚焦基础理论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取得重大成果、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单设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增设智库人员职称系列和工程师、实验师等应用型职称系列正高级职务;完善“教学型”教授、副教授评聘机制,对引进的优秀人才试行职称职务“先聘后评”。

我们强化绩效评价引导作用,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关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十项举措》,形成《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西南财经大学目标绩效考核方案》,营造有利于高水平财经人才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

……

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落地开花,我们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办学理念现代化、体系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书写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西财答卷。

五、坚持党管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全国及西部财经人才高地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了统筹部署,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山高人为峰,人才是大学的第一资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是西南财经大学的优良传统。十年来,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践行人才引领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建设新时代国家及西部一流财经人才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引领人才工作赢得竞争优势。

这十年,我们坚持理念先行、开拓创新,持续推进人才工作理念凝练升级,引领一流财经人才高地建设,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在学校蔚然成风。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聚焦人才“引育留用”环节,形成了具有西财特色的六大人才理念。一是“没有高水平人才就没有高水平大学”,二是“教师是第一人力资源,青年教师决定未来”,三是“普天之下是我的领地,世界学者是我的知音”,四是“引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五是“海内海外一视同仁,新老体制同台竞技”,六是“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主动求变,坚持和深化人才理念,提出全球参与观,主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提出人才奋斗观,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引导人才建功立业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持续以先进人才理念引领国家和西部地区一流财经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这十年,我们坚持以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构建“全链条”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一大批杰出英才不断涌现。

全面实施重大人才项目——“光华英才工程”。构建以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人计划”、杰出学者计划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加强与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着力打造从青年教师到骨干优秀人才再到杰出学者的人才“金字塔”体系,构建起从青年人才到“光华英才工程”人才再到省级、国家级人才的人才培育链条,做到人才贯通培养、梯次培育。近年来,依托“光华英才工程”引培国家级人才20人次,省部级人才147人次,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育人和社会服务成果,部分聚焦共同富裕、经济安全、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的决策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这十年,我们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把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聚天下英才,创世界一流。

我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超常规举措启动全球引才计划,是国内最早全面实施年薪制与聘用制改革和最早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高校之一。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们大力实施柔性引才。以“特事特办”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一人一策”薪酬待遇和“一事一议”经费资助,重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建设需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以“特聘院长和学科负责人”形式,柔性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26名;聚焦“新财经”发展战略引进“首席(特聘)教授”14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出台《西南财经大学实验技术管理与开发人才队伍建设方案》,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兴学科,引进一批融合理论实务、指导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专职讲师、卓越工程师和实验师,并及时跟进优化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考核评价和进修培训制度支撑。

我们实施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高质量推进“创新团队负责人制和军令状制”“高层次人才跨学院(研究院)、跨学科组建团队”“杰出人才工作室”“首席科学家制”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高层次人才以“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目标,站在时代前列、瞄准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近年来,我们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搭建了以中国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统计研究中心为代表的19个跨学科、跨专业科研创新平台,形成200余项创新成果。“金融安全与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我们还建立创新决策容错纠错免责机制,有力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十年深耕,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32余人次,增长116%。

我们实施青年人才引培专项计划,完善发现机制,建立“全球人才联络网”,以“特聘研究员”等方式预约引进优秀青年人才20余名。深入实施“可持续师资计划”“一流后备人才预约计划”,选派73名优秀学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现已有35人学成回校任教,并在TAR、JAR、JFE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学术成果。完善青年人才发展体系,打通青年教师成长高速路。深入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选派110余名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追踪学科发展国际前沿。实施“专职科研队伍建设项目”和“青年人才‘跟研’‘跟教’专项计划”,覆盖400余名青年教师,实施“师资博士后项目”,入选项目人才达标留校率90%以上,有效发挥了师资储备和人才蓄水池作用。近年来,一批以“四青人才”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人才迅速成长并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239名青年人才成长为省部级以上人才。相关成果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

六、坚持把服务教师作为“第一保障”,不断提升教师荣誉感幸福感成就感

服务保障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这十年,我们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情用力解决教师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实施人才服务“暖心”工程。建立校领导联系优秀人才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优秀人才座谈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校院两级联动服务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一对一”全方位协同服务。建好“教职工之家”,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协助解决教师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开展教职工身心健康动态辅导,着力打造适合教职工群体的多类文体活动“名片”,丰富教师文体艺术活动,实施积极心理促进计划,提升教师获得感、幸福感、向心力。持续推进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人事综合系统,让师生“只推一扇门”,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打通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我们千方百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持续增强青年教师对学校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这十年,我们强化西财情怀教育,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我们着眼薪火相传,举办教师从教三十年纪念活动、名师诞辰追思会、教师节庆祝大会、入职宣誓仪式等,弘扬西财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优良师道传统。制定学校《荣誉设置及奖励实施办法》,构建起以学校师德先进典型、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十佳辅导员为代表的教师表彰体系,选树宣传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1000余人次,在校报、微信公众号开设“红色记忆・党史中的校史”“师者・初心”“西财人物”等专题栏目,浏览量达21万人次,在全校营造崇德尚行、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广大教师心怀初心使命、潜心教书育人、倾心服务社会,书写了西财教师心有大我、立德树人的精彩篇章。坚持把“职业发展”作为关键环节,对45岁以下所有教师开展职业规划,把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明确自己的目标方向、短板不足和发展路径,学校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补课”“充电”,让每一名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南财经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聚力,强基固本,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学校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财经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西财
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