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教育这十年”西财篇章之五: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07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财经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十年来,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主动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积极探索落实中央要求、服务国家需求、顺应时代大势、具有西财特色的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

一、深刻把握高等财经教育规律,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成功的。”十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国家高等教育重大战略,紧紧抓住“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对学校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规划、战略路径等事关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谋划和系统部署,全面推进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

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持续拓展战略目标。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党委都会系统审视自身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和阶段性特征,并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地拓展战略目标,从而引领全体西财人更好践行教育的初心使命。2006年,在完成“入主流、办特色、上水平”战略任务的基础上,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现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建设,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2012年,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的战略目标,正式开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更好支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和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18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据党和国家关于“双一流”建设的决策部署,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的历史方位,提出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明确把“成为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主要引领者、国际商科教育舞台上的有力竞争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贡献者”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全面开启了新时代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征程,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引领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努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2020年,面向党和国家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学校第十三届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远景目标,作为对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战略安排目标表述的进一步明确和丰富。这一远景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把学校未来的发展放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格局中、放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势中、放在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加以审视和谋划,这是我国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赋予所有“双一流”高校的历史责任和重要使命;是我国同类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致共识和共同行动;是我校办学实践长期积淀特别是“双一流”一期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后,朝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必然选择和我们的共同愿景,必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办学实践,激励全体西财人在新发展阶段锐意进取、勇攀高峰,努力成为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主要引领者、国际商科教育舞台上的有力竞争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贡献者。

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自信自强、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完善战略部署。在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的“紧密围绕‘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施“特色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校、深度开放”四大核心战略,构建“制度保障、文化奠基、资源带动和民生促进”支撑体系,形成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战略体系。第十三次党代会围绕实现新时代学校战略目标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率先提出“适应新文科、引领新财经、创造新优势”的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保持战略定力,深入实施‘四大核心战略’;拓展战略思路,全面贯彻‘五个更加注重’;把握战略重点,着力抓好‘八大改革和建设任务’”,进一步丰富拓展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战略体系。第十三届三次党代会强调“十四五”时期要从战略考量上深刻把握“‘现代化’这一时代要求、‘高质量’这一战略主题、‘新财经’这个战略引领、‘双一流’这个战略任务”,作出“新财经”就是“新时代的高等财经教育”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新财经’,是根据高等财经教育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我校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现代经济、科技和教育深刻变革必然趋势,全面塑造学校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一场关涉大学功能、教育结构和组织成员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建设‘新文科’在我校的集中体现。‘新财经’是理念、是战略、更是行动,必须以‘新财经’统揽学校未来发展和各项重大部署,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实现学校各领域系统性优化、整体性提升”。学校系统阐述了“新财经”的内涵及如何建设“新财经”这一重大问题,提出要以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指向,以培养国家急需卓越财经人才为使命,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目标,以跨学科和融通性为特征,以全面数字赋能为动力,推动高等财经教育全面创新发展,更好担负“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科技创新策源地”重要使命。

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超越,持续深化战略实践。承担4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经济与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型中外合作办学机制构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等方面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制定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经济管理学科群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等,明确了两个“五年”和两轮“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思路、总体目标及重大举措。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意见》等系列重要制度,加强各领域系统谋划与顶层设计。先后召开党建与思政工作、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人事等系列重要专题会议,统筹推进落实学校党委决策部署,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学校全面创新发展。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十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改变着财经领域的内涵与外延,引发高等财经教育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从而重塑高等财经教育的形态。学校党委深刻洞悉和把握现代经济转型、科技革命和教育变革的趋势和规律,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因时而新因势而变,相继作出系列新判断、提出系列新理念、采取系列新举措,始终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对事关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办教育”“办高等教育”“办高等财经教育”“办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体系,形成了新时代西南财经大学独有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实践路径,谱写了引领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二、着力构建优良学科生态体系,持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要求“增强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加强基础研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并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学科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着力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十年来,学校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持续完善学科生态体系。依托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突出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以金融学为重点,推进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力建设“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打造“金融引领、多科交融、竞争创新、共同发展”的大金融优势学科群,以此带动学科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担当中国金融人才培养、中国金融理论创新和中国金融学科发展的时代使命。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学校找准优势特色,突出建设重点,着力推进以应用经济学为重点、以理论经济学为基础、以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为支撑,凸显金融优势特色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群”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扎实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大力促进财经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交叉融合,推动经管学科与理工法文学科的深度融合,为学科专业注入现代科技和数字元素,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学、金融科技学、数字财政学等一批高质量交叉学科和特色优势领域,赋能传统财经学科更好适应时代变革。加强对前沿、交叉、细分学科的战略研究,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作用,积极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交叉学科。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以来,为更好彰显“金融”和“西部”两个特色,着力打造“科技”与“国际”两个平台,学校相继对社会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学院布局进行调整,组建新的社会发展研究院、金融学院和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经济与交叉科学创新研究院等,对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经贸外语学院、经济数学学院、人文(通识教育)学院等进行更名,持续优化学科战略布局,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

十年来,学校突出高质量发展战略主题,统筹实施学科分类发展战略,重点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与创新能力。“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期间,学校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核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需求为指引,研究和解决现代金融、经济、会计、统计、管理科学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强化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及支撑学科建设。引导一级学科开展对标定位,分类制订发展战略,实施“基础理论研究重大专项”,着力扶持基础学科、支撑学科的发展,构建优势学科集群和学科创新平台。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学校相继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和“骨干学科及新兴学科建设计划”,明确不同学科发展定位和重点建设方向,完善学科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推动学科建设更好适应和引领学校战略转型。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持续深化拓展“建设新文科、引领新财经、创造新优势”战略实践,遵循“强经管、兴法文、拓理工、促交叉”思路,统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经管引领、理工攀登、法文繁荣等四大学科建设计划,发挥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强化系统集成与协同创新,引导各个学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方向上坚持特色发展,争创一流水平。围绕建好建强优势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学校先后布局建设了金融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等一批学科特区和首批中宣部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金融安全与行为大数据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研究院、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学科创新平台,不断夯实学科建设的战略支撑体系。

十年来,学校遵循现代学科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完善学科带头人遴选与考核机制,推进人财物和责权利相统一;健全和完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院系、学校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科建设水平的评估和建设效益评价,规范评审和退出机制。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学校成立“双一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一流学科建设委员会及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分委会,建立健全“双一流”建设及学科建设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建立学科绩效评价体系,与学科建设主体签署学科建设目标责任书,实施分类建设、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健全学科建设主体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进一步突出“坚持一体推进、抓好年度建设、强化项目带动、突出绩效考核”的整体思路,开展年度学科绩效考核,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相挂钩,激发学科建设主体内生动力与组织活力。着力健全学科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国际认证、教育部评估、自我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学科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学科发展状况自检平台,先后组织参加教育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及其他学科水平评估,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以评估推动学科对标竞进、动态调整、特色发展。

学科,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映射出一所大学的历史传承、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十年来,学校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科技前沿紧密衔接,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学科核心竞争力、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新增统计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新增体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应用经济学成为中西部高校唯一入选应用经济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A类学科。工商管理成为中西部首家通过EQUIS认证和再认证的学科。会计学成为中国大陆首个通过AACSB商科和会计双认证的学科。新增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4个ESI全球前1%学科。“学校‘双一流’建设对标一流水平,彰显了建设特色与成效,建设目标达成度高,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建设成效显著。”

三、突出学科建设战略统领作用,大力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十年来,学校积极融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战略统领作用,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建设和关键环节改革。

十年来,学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聚焦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四环联动”、落实“三全育人”,相继实施本科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一批新兴专业(方向)和“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位等一批创新项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了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十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科研组织体系重塑为关键突破,以学术评价体系改革为动力牵引,在构建中国改革实践理论体系、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新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巨灾风险管理等领域产出一批高质量原创性成果,围绕中国金融改革、“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产出系列重要智库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管理学学术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出了西财贡献。

十年来,学校紧紧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这条主线,以创新机制和超常举措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统筹专任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建设,构建“光华英才工程”人才发展金字塔支持体系,优化人才结构、提升质量水平、弘扬奋斗精神、涵养西财情怀,加快集聚一批学科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建设国家及西部财经人才高地。

十年来,学校着眼百年西财厚重底蕴和时代风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文化西财”建设,发挥大学文化引领作用,丰富“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时代内涵,重点推进建设光华大学门、文化大道、钟楼、校史馆、货币金融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工程,围绕重大时间节点举办了多场重大活动,聚焦弘扬大师文化举办了多场名师大家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系列经典学术思想丛书,彰显西财学术精神和文化底蕴。

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在服务对外开放战略中释放开放办学活力,统筹短期应对与中长期发展,动态优化线上全球参与和线下在地国际合作模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建设,持续深化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战略合作关系,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加大学生境外学习交流力度,推动对外开放从规模向层次、从速度向质量、从广度向深度、从服务向赋能转化,重塑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形态,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汲取发展新动力和提升学科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十年来,学校学科建设的战略统领作用充分彰显,带动学校学科水平、整体实力、社会贡献和国际影响显著提升:在2022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经济学与商学”位列中国大陆第4、财经类高校第1;在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经济学、统计学全球排名第101—150位次。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7项,34个专业入选国家或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硕士专业数增至129个,博士专业数增至82个。学术创新与服务社会贡献显著提升,获国家基金项目61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26项、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44项。师资队伍规模、结构与质量明显优化,汇聚了120余名国家级人才和20余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在探索中西部高校如何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一批文化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建成,荣获“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百年西财”品牌显示度、美誉度更加彰显,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战略布局持续优化,海外合作高校和研究机构增至200余所,学生海外交流项目290余个,学生全球胜任力、学者学术竞争力和学校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崇尚一流、创建一流、成就一流始终是全体西财人秉持的价值信念和精神追求。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聚力“现代化、高质量、新财经、双一流”,将学科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加快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财
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