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教育这十年”西财篇章之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4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创新工作,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要求高校聚焦国家战略需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问题导向和根本路径,深刻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使命和责任担当,明确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责任和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持续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积极发挥智库功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深入推进“新财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学校科研事业取得突破性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卓有成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入推进,立项国家基金项目618项,在财经类高校中名列前茅,科研经费规模从2012年的4800万增长到2021年的1.04亿,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26项。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金融学、工商管理三大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研究》《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等马工程重大项目标志性成果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获奖成果。彰显“金融”和“西部”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成果丰硕,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44项,在服务国家金融安全、“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新财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在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新时代十年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实现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财经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十年来,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对学校做优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新财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

学校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科研改革,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硕士点,开设习近平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课程,新增“新时代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博士培养方向,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制定《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等领域开展研究,通过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支持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创新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重大决策、资源统筹和监督实施。成立西南财经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作为学校党委联系全校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组织和促进社会科学工作者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咨政服务工作。学校多次召开全校性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会,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推动“新财经”科技创新作出安排部署,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实施《西南财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3-2020)》《西南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的意见(2019-2023)》和十二大建设项目,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规划,科学谋划科研与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蓝图。

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管理学学术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十年来,我们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中国问题,积极回答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勇敢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重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金融学、工商管理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为特色的研究优势。2019年,共13卷、17册的《刘诗白选集》出版,收录了刘诗白教授70多年来从事经济学研究的著述11部、论文200余篇,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评价《选集》“成功构建起了一套对中国改革实践富有解释力的严谨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起到了有益影响,也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刘诗白教授被授予人文社科最高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依托中宣部首批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受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委托,刘灿教授团队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研究》《中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系列专著,并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在金融学说思想史、金融安全、家庭金融等特色优势方向产出了丰硕成果。曾康霖教授的《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共三卷)》系统梳理了中国近代和新中国金融学术思想,填补了我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研究空白,获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一等奖。2013年,曾康霖教授因在中国金融学科建设中的突出贡献荣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2012年,学校依托金融学科传统优势,联合银保监会、国家审计署、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成立“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从2016年起,持续发布《中国金融安全报告》《全球系统性风险报告》《国际政治与金融安全报告》三大系列报告,成为我国金融安全领域非官方的权威系列报告。2022年,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开展六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入户大调查,共有2万余名学生参加,数据库样本分布于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67个区县、1481个社区,覆盖40011户家庭和127012名个体,共获得超过2亿条数据,建立了我国规模最大的非官方家庭资产类抽样调查项目,形成了国内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家庭微观主体数据库,填补了中国家庭金融微观数据空白。《光明日报》评价到,“一万余名西财学子用汗水和脚步丈量祖国广袤大地,深入全国29个省市约6万个家庭调查,他们在大调查中读懂中国、读懂自己”。数据库面向学术界免费开放,目前登记使用者47437名,登记机构数量达4442家,基于调查数据发表的学术论文1000余篇。以高质量调查数据为基础,与“一行两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全国总工会、阿里巴巴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开展了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在家庭金融、收入分配、住房与城镇化等研究方向产出丰硕成果,荣获孙冶方金融创新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重要奖项。

聚力推动中国特色工商管理学理论体系创新,在数据化决策与商业模式变革、市场交易制度设计与会计监管创新等特色优势方向产出丰硕成果。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与信用大数据应用研究”、国家杰青项目“大数据化决策表征”,构建了大数据化决策表征理论和方法,搭建起基于大数据的国家信用体系理论框架,“决策数据表征理论与方法”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系统构建了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出版《国家审计理论创新发展前沿研究丛书》,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从2016年起,学校持续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报告》,为从微观企业角度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提供了依据与支撑。

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着力建设彰显金融和西部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

十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我们始终心系“国之大者”,聚焦国家、区域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彰显“金融”和“西部”特色,持续深入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建设高端智库,取得了丰硕成果。

围绕“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成立“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开展“一带一路”离岸金融、自贸区综合改革等相关研究,多份研究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牵头单位之一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库联盟,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西财智库等承担《成渝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等四川省委重大战略课题10余项。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优势,出版《中国西部开发开放报告2019: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系列研究报告;与西藏大学共建珠峰研究院,产出专著《西藏2050:一个和谐、绿色、开放、现代化的西藏》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围绕脱贫攻坚,成立反贫困政策实验室,自2014年起在四川省4个市州贫困地区进行的“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和“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两项政策实验研究,两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出《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新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与风险》等一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奖励。

中国金融研究院入选“中国核心智库”(高校智库A类),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现代金融服务与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两个智库入选首批“四川省新型智库”。

四、面向科技前沿,大力推进“新财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

十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推动财经学科与新兴科技交叉融合,深入实施“新财经”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2018年,学校启动谋划建设重大学科平台“西南财经大学交子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打造财经学科发展新引擎。2019年,交子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研究院聚焦新经济、新科技和新业态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积极推进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汇聚了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大数据研究院、中国区块链研究中心、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由4名“长江学者”、2名“杰青”等领衔的创新团队。

大数据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共建区域金融安全监管联合实验室,构建起地方金融风险监测和防控系统,该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地方金融安全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资助。大数据研究院基于对知识图谱进行嵌入式学习提出的算法已应用于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中,运用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联盟数据,形成了373万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报告,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征信难等痛点问题。

中国区块链研究中心研发的两款产品“9BaaS(Blockchian as a Service)区块链服务平台”和区块链版权存证系统“像素蜜蜂”名列我国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名单(四川省唯一)。9BaaS区块链服务平台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在交易和传输层面同时兼容国际和国家商用密码标准”,为区块链网络信息安全全面赋能。“像素蜜蜂”作为基于区块链的激励式内容社区,实现了对社交系统中海量原创内容的高效保护。研究中心与攀钢天府惠融合作开发的攀钢集团智慧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作为中西部地区首款基于核心企业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的一站式期权落地数据项目,构建了一种基于门控神经网络的期权定价模型,为金融行业提供一站式期权落地数据,该项目已获得2000万元融资,并积极谋划建设超算中心。实验室连续举办四届国际金融科技论坛和“成都八零”金融科技产品设计与研发大赛,在金融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五、开展有组织科研,持续优化科研创新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十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瞄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打造科研大平台、大团队,持续推进协同攻关,优化创新体系,深入开展科研评价改革,不断提升科研创新动能和管理服务效能。

学校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创新体制机制组建西财智库、交子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获批建设首批中宣部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金融安全与行为大数据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组建“1+3+N”中国特色理论研究团队。以大平台、大团队建设为牵引,产出一系列彰显西财特色优势的重大标志性成果。2020年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西南财大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科研与社会服务专项工作组,组织专家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向各级党委、政府报送决策咨询报告40余份,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关于在疫情背景下稳定小微企业及个体户经营预期的建议》被中央办公厅采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案例分析及处置建议》《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四川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等得到四川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性批示,《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被全国政协采纳。这是西南财大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真实写照。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持续修订完善《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认定标准与奖励办法》,实现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成果、文学艺术成果、体育竞技成果、专业竞赛成果的等效评价,充分调动起不同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出台《科研育人实施办法》,建立了科研育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制订实施《西南财经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力激发了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基金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等制度,推进以“放、管、服”为重点的科研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充分释放了科研活力和学术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西南财大将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保持定力、形成合力,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理论创新和知识体系建构以及“新财经”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西财
官网